精神分析史上第一个病人——安娜.O 的故事

我们来分享一个关于O小姐的精神故事。在心理学历史上,分析O小姐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病人,她是第个《歇斯底里研究》一书第一个病例中的患者,也是病人一位患有复杂的歇斯底里症的病人。
O小姐是安娜一位21岁的女性,秀外慧中,故事但是精神经常沉溺在白日梦中。某一年夏天,分析她的史上父亲卧病不起,在不眠不休地照顾父亲期间,第个她却生了一场离奇的病人怪病。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他的安娜著作中也分析过下面的案例一开始,她觉得自己全身虚弱、故事没有胃口,精神家人见她脸色苍白,认为她是过度操劳,情绪哀伤所致,并劝说她暂停照顾父亲,但她仍然坚持。后来,她开始严重地咳嗽,不得不卧床休养。每天白天,从早晨到午后,O小姐都会觉得十分疲惫,黄昏时分,她会进入恍惚的、仿佛睡眠的状态,醒来之后,她整个人就变得非常亢奋。入冬之后,O小姐的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开始出现新的症状——头疼,视力障碍,肌肉僵直或麻痹,先是颈部的肌肉麻痹,继而是右腿,接着是右手、左腿、左手。
家人请来了许多医生帮助O小姐治疗,可是都不见好转,最后,B医生成为她的主治医生。
然而,第一次诊疗就出现了问题。B医生根本无法接近她,一见到陌生人,O小姐就变得焦虑不安。根据观察,B医生发现,O小姐有两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第一种意识状态,她认得周围的人,情绪忧虑、焦虑;第二种意识状态,她则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认识周围的环境,情绪亢奋,惊慌、害怕,甚至出现了幻觉——她将自己的头发、绸带看成“蛇”,并且恐惧地大声尖叫。
O小姐在两种意识中转换,自己却全然不知。当她从第二种意识状态回到第一种意识状态时,常常抱怨别人弄乱了她的房间,她对自己撕碎的床单和摔碎的东西毫无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找到了存在于同一身体里的两个“我”,一个是真实的我,一个是邪恶的我。
第二年春天,O小姐出现了新的症状,她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说话了,她的母语是德语,说话时却将德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等拼凑起来,一段时间内,她竟然完全说不出话来。之后,她能说法语和意大利语,却始终无法用自己的母语交流。
O小姐生病后,很少照顾挚爱的父亲,当她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时,一瞬间陷入了疯狂,在一阵狂乱爆发之后,整个人陷入木僵状态。两天后,O小姐渐渐清醒,情绪平静了下来,却性情大变。她说自己身边的人都像蜡人,对她喜爱的鲜花也失去了热情,除了B医生之外,她谁都不认识。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O小姐发病的原因,B医生对她进行了催眠。在催眠状态下,B医生让她回忆了之前的生活,尤其是父亲病重期间的点点滴滴。原来,在父亲卧床期间,她和母亲轮流照顾。一天深夜,由于太累,她在朦胧中睡去,醒来后发现父亲正在发高烧,此时母亲不在身边,她无计可施便在焦虑中再次睡去。
这一次,她在意识恍惚的状态下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条蛇沿着墙壁爬下来,慢慢爬向父亲,想要咬他,她想要赶走那条蛇,右手臂却不听她的使唤,情急之下,她想要祈祷,却找不到合适的祷词,后来,外面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梦境。醒来后她发现,右手臂因为长时间靠在椅背上而变得麻木。
此后,B医生再次对O小姐进行了催眠,在催眠状态下,B医生终于了解了她为什么会表现出诸如肢体麻痹、丧失语言功能等怪异症状。一切都源于她照顾父亲时的痛苦经历,而她每日白天昏睡、醒后亢奋的时间也和她照顾父亲的作息时间吻合。在催眠的帮助下,O小姐慢慢将心中的痛苦发泄出来,所有奇怪的症状也都消失了。O小姐最终恢复了正常,并且接受了父亲病重去世的事实,开始了新的生活。
为O小姐治疗的医生是19世纪末维也纳著名的医生布鲁尔,《歇斯底里研究》则是他和晚辈弗洛伊德合著的一本书,这本书后来成为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著作。这位O小姐名叫Anna O,她的故事也被弗洛伊德写进了《梦的解析》一书。
相关文章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情感交流也变得越来越瞬息万变。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上一秒她还在和你笑语盈盈,下一秒却仿佛人间蒸发,信息不回,电话不接,让你一头雾水,心中五味杂陈。今天,让我们一同探究背后2025-04-02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城市人需要面对各种压力。特别是中青年白领,往往位置越高,精神压力越大,显然,工作压力对我们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能否消除现代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不过,我们生2025-04-02
- 抑郁症我们也叫做是抑郁障碍,抑郁症是常见的一种疾病,不过由于我们目前对于抑郁症的病因还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在治疗抑郁症上面也是办法不多,不过我们还是需要做好对于抑郁症的预防,一旦患上抑郁症一定要懂得自2025-04-02
-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以及脾气。但是大家都知道的是,容易发脾气是非常不好的一种现象,因为这会给双方都带来一定的困扰,尤其是会对发脾气者本身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如果经常发脾气的话,一定要学会控2025-04-02
- 孩子突然不想上学怎么办家长怎么开导 当孩子有不想上学的念头时,不管遇到什么原因,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冲动,想办法去调整孩子2025-04-02
- 与人相处需把握好交往过程中彼此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要考虑到彼此间的关系、客观环境的因素,过近不好,过远的做法同样也不可取。 人与人之间的4种距离 01 亲密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平时说的“亲密无间”,是人2025-04-02
最新评论